北美馆《现代驱魔师》开展!10组艺术家探索从人类过渡到「後人类」的真义

北美馆《现代驱魔师》开展!10组艺术家探索从人类过渡到「後人类」的真义

即日起至2022年3月6日,《现代驱魔师》於台北市立美术馆一楼正式展出,展览由资深策展人萧淑文策划,主题围绕在「後人类」所体现的一连串思想,并重新思考现代人类在科技召唤下的处境。「今天如果『科技』扮演了『驱魔师』的角色,对人类进行全面『优化』,那麽传统意义下的『人之本质』仍会存在吗?」是策展人萧淑文透过本展提出的叩问,而展览也邀集10组艺术家自此提问开展,共同探索从人类过渡到後人类的真义。

《现代驱魔师》主视觉

10组艺术家呈现人类社会面临的混沌现世

在技术中介、凡事建立在「科技─工业」设置基础的时代,历史进程给人一种大杂烩的印象,人类开发一套更复杂的技术,包括赛博格、基因改造、数位化的身体系统、无形实体的信息网络等,而21世纪的新科技不仅解构人文主体、让人类失去中心位置,更把掌控权交到演算法、生物科技、人工智能手中,呈现後人类一种令人恐惧与不安的布局。

Pakui Hardware,《下腹》(局部),复合媒材、装置,现地制作,2019

参与本展的10组艺术家/团体的共通点是,企图在跨学科实践、後人类主义风潮下,找出和艺术世界的关联,并透过混合了物件、装置、声音、影像(包含静态展示)和临场表演的表现形式,呈现自身对人类社会正面临混沌变局的感知。

Cécile B. Evans,《心之所欲》,HD影像装置,彩色有声,尺寸依空间而定,41分5秒,循环播放,2016。

《现代驱魔师》作品抢先看!

立陶宛双人创作组合Pakui Hardware所打造的巨型装置《下腹》,藉由人造材料形构类人类器官来描述物的拟态,以生物科学理论和技术人造物,表达一种後人类的文化涵义和信息回路。

Pakui Hardware,《下腹》(局部),复合媒材、装置,现地制作,2019

瑞士艺术家Stefan Kaegi╱里米尼纪录剧团在《圣殿》中,章鱼成为表演性作品的主角,经由观察与学习的能力,创造了生物系统,营造与观众不同以往的互动体验。

Stefan Kaegi/里米尼纪录剧团,《圣殿》(影像截图),演出纪录,56分30秒,2021。图像由艺术家提供 © Philippe Weissbrodt

英国艺术家Kate Cooper的三频道影像装置《症状机器2019》,借用电脑三维动画技术(CGI),聚焦在广告和流行文化中对女性形象的描绘,藉由这些搏斗的身体,批判资本主义的剥削性问题。

Kate Cooper,《感染驱动程序》,彩色有声,尺寸依空间而定,07分29秒,2018。图像由艺术家提供。

比利时裔美国艺术家Cécile B. Evans录像装置《心之所欲》创造出一个具有人类特徵的全能系统(HYPER),藉由多重叙事轴线,不断地游移在「真实的」与「伪造的现实」的边界,部署了由物质、能量、空间和时间压缩所形构的世界观点。

Cécile B. Evans,《心之所欲》(影片截图),HD影像,41分5秒,循环播放,2016。图像由艺术家和Galerie Emanuel Layr提供。

台湾艺术家黄博志《椅子,砂纸,蟑螂,海,七,白蚁和香蕉》同样以CGI动画搭配游戏引擎的编码,制作出融合父亲与自己特徵的虚拟化身,把患有思觉失调症的父亲的日常,透过7种物件拼接成一个电子肉身。

黄博志,《椅子、砂纸、蟑螂、海、七、白蚁和香蕉》(影像截图),CGI动画,4K单频道录像,彩色有声,循环播放,15分钟,2021。图像由艺术家提供。

台湾艺术家陈滢如《致幻记III : 2-19-20》,以声音、灯光、物件、素描及影像营造出抽象的灵动世界,创造梦境和意识之间转换的场景,把我们的神经和心灵一并唤醒。

陈滢如,《致幻记 III:2-19-20》(影像截图),复合媒材,HD影像,2021。图像由艺术家提供。

英国艺术家Sidsel Meineche Hansen结合色情产业制作《3D迪克女孩(X级)》CGI动画片,以酷儿女权主义对资本主义、父权社会的身体操纵批判为核心意旨。

Sidsel Meineche Hansen,《3D迪克女孩(X级)》(影片截图),电脑三维动画,HD影像,3分钟,2016。图像由艺术家提供。

台湾艺术家刘家铭其一作品《Confession, Yes!》展示网路空间景观地貌,象徵着人类和世界透过电脑网路连接形成一个共生联盟,而网路世界成为人类最终的告解之所。

刘家铭,《通灵板》,数位微喷、机械装置、电子元件,200×200公分,2019。图像由艺术家提供。

随着後人类时代一切事物朝向具体化的虚拟,台湾艺术家吴书原、耿宁的《迷雾花园》发出了一种超脱世界的暗喻,企图传达人类对真实世界具备独特的感知能力,此作品绕过科技这一层,提出一个「明日生活指南」的假设,其背後隐含的是人类生命循环这个亘古不变的本质,及理解自然之於人类的意涵。

吴书原+耿宁,《迷雾花园》,景观(油杉、雪松、灌木、草花),现地制作,2021。图像由艺术家和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。

除此之外,本展由剧场、新媒体等不同背景的创作者,共同成立「驱魔师集会制作委员会」,以「人类如何改造自身,让自己变得更好」为题旨,邀请跨学科的专业研究者用科技叙事,录制5集跨主题的Podcast。

另亦邀请5组表演团队,以「人类为何需要改造自身?什麽是更好的(未来)人类?」为题,於展期间进行45场讲演式表演(lecture performance),将结合影像画面、即时投影、音声、物件、偶戏、肢体等表演元素,回扣主题文本。

驱魔师集会制作委员会,《驱魔师集会》场景照片,5集线上广播、45场演讲表演,2021。图像由艺术家和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。

最终提问:何为人?

近年来,不论是哲学家、科学家、未来学家都以惊人的观点,预言以人类为本的世界观的终结,当技术变革的节奏越来越迅速,人的优越性将会随之消失。未来的世界将被智能机器取代,而未来的人类只是机器生成的「第二自然」。

Kate Cooper,《人为操纵》(影像截图),彩色有声色,尺寸依空间而定,4分28秒,2014。图像由艺术家提供。

从每一个面向上,「人之为人」的条件已转了一个大弯,不再依赖哲学本体论作为人安身立命之本。关於「人类」这个概念不单纯是一种知性批判或想像,这一击,彻底击溃「上帝─人类」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法则。当人类将从「智人」跃升成为「神人」,形同握有上帝的权力,那麽人类的终极命运将会如何?

陈滢如,《致幻记 III:2-19-20》,复合媒材,单频道HD影像,2021。图像由艺术家和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。

如果「科技」取代「上帝」,由神只所创造的「人类」概念是否随之崩解?《现代驱魔师》是对「後人类的意义」提出质疑,而不是基於反人类或反人工生命形式,并意图从世界新局中进行检视与诘问。恰恰是这诸种命题,提供了展览探索从人类过渡到後人类的真义:意即重新被设定和配置的人类,如何和当今技术结合以求超越其自身的局限,以及从此处可往何处去的思考。

《现代驱魔师》参展艺术家

陈滢如/Kate Cooper(英国)/Cécile B. Evans(美国/比利时)/Sidsel Meineche Hansen(丹麦)/Pakui Hardware(立陶宛)/黄博志、Stefan Kaegi(瑞士)/Rimini Protokoll(德国)/刘家铭/吴书原+耿宁/驱魔师集会制作委员会。

驱魔师线上集会Podcast

点我聆听,本节目可於Apple Podcast/Soundcloud/Spotify/Soundon/KKbox聆听。

驱魔师集会现场演出

详细活动办法及讯息请参见北美馆官方网页或追踪北美馆FB粉丝专页关注。

资料、图片提供|台北市立美术馆

0 0 投票数
Article Rating
订阅评论
提醒
guest
0 Comments
内联反馈
查看所有评论
0
希望看到您的想法,请您发表评论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