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士豪
沿着西滨快速公路往南,寸草不生的潮埔地在炙阳的熨烫下彷佛平坦布疋,撒手滚开的风景绵延至古泻湖的北门与七股区,潮水退去留下的水泽之地,篇幅越来越多,不少生了茂密的红树林,吸引水鸟悠悠拍翅飞来,细腿蹬步做低头思考貌地啄捕小虾小鱼。
中途停车下来的蔡炅樵扫过眼前至远方的灰扑扑风景,很似废弃鱼塭的、长满了红树林的水泽里,有一撮撮憨守水管路与工寮的水上孤岛。「这,全是废盐田。」他无声地叹了口气。从前盐滩风化崩解的土堤,在黄土乾地留下隐约的线条,彷佛消失产业擦不去的铅笔痕,写在他的心上了。
内文未完请往下卷动王士豪
带路人 蔡炅樵
不舍嘉义布袋盐田消逝,从地方文史调查走入文化复兴运动,号召老盐工与年轻夥伴重建盐田,重启洲南盐场的生产工事,着有《大台南的盐业》。
长脚会移动的盐田地景从高雄濑东场迁徙到北门,井仔脚盐田见证了盐业地景的变迁。PHOTO_王世豪
16年前,蔡炅樵走入家乡文化调查,梳理嘉义至台南的盐田发展史,并为了使文化资产可以活化永续,卷起袖子学起了晒盐,成了人们口中的「盐承续」。
翻开调查资料,蔡炅樵说台南晒盐史可追溯至荷兰时期,但真走入规模化生产,则是在郑成功登陆台湾之後,陈永华将军率众辟建盐田。清领时期,改制原本濑口盐田为「濑北场」(今台南市南区盐埕),於永康洲子尾新成立「洲北场」与「洲南场」,以及高雄打狗澳的「濑南场」等4座盐田,至割让日本之前,台湾生产面积约六百多甲。
井仔脚盐田保留「瓦盘」特色,池底铺上碎瓦如同拼贴画。PHOTO_王士豪
摊开地图比对,却发现盐场位置今昔大不同,「其实盐田一直在搬家。」蔡炅樵解释,台江内海的暗沙潮汐涌动,再加上河流与降雨影响,暴起的洪水经常冲毁盐田,使得1824年洲南盐场迁到嘉义布袋,而最初设於高雄小港的濑东场更是「孟母三迁」,先移到台南佳里、1818年再搬到北门,成为今日的井仔脚瓦盘盐田。
从白金岁月到还田於海西滨快速道沿线不少废弃盐滩,昔日盐田成了生态乐园,「沧海桑田」又「还田於海」了。PHOTO_王士豪
盐不只是一种调味品或保存食物的手段,自人类开始发展工业以来,盐的重要性也水涨船高,尤其盐是「氯硷工业」的基础,可以制造氯、氯化钠、碳酸氢钠等一系列化工原料,应用於玻璃、搪瓷、制革、医药、染料等领域,使得盐成为国际间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。
在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的鼓励与推动下,株式会社的管理制度渐渐取代传统家庭式盐场,揭开新式盐业的新篇章,至战後六〇年代之前的台湾盐业「白金岁月」。
蔡炅樵说,以前是盐工晒盐把收成交给台盐,但在国际低廉盐价的竞争下,台盐公司为了节省成本,实施精简人力的缩编政策,1983年将传统人工盐田结构,改为大面积机械化采收,於是一小片一小片盐田被整并为一大区块,盐业地景再次巨变。
人工成本过高、劳力密集,再加上国外盐品开放进口,不可避免地把盐业推向消逝的路上,至2002年机械化盐滩最後一次采收,盐田又回到生态栖地,300多年前沧海成盐田,300多年後又还给天地。
海风下盐渍饮食文化王士豪
尽管盐业消逝,但台江地带「一嘴咸配一碗公饭」的饮食文化,却深刻在当地人的生活基因里。当地小卖店里仍可找到一张张剖半抹盐风乾的咸鱼乾、一罐罐用盐与辣椒蒜头生腌海产的咸蜊仔(kiâm-lâ-á,蚬),甚至在台江河床沙地上种西瓜的农家也把疏瓜盐渍成西瓜绵,而沿海地带的乌鱼子产业应运而生……盐渍饮食成了台江内海极具辨识性的味道,也反映了先民们刻苦勤俭的精神。
1975年苗栗通霄引入精盐技术,精盐成为台湾餐桌的主要食盐,而电析海水筛选的离子再合成的精盐没有任何矿物质,可说纯粹得只剩下氯化钠,盐等於咸,再无其他—幸也不幸,进口盐冲击台湾盐业,却也因为2004年引入玫瑰盐,台湾人才恍然大悟,原来盐的咸味里也有「风味」可谈。
在缓慢复育下,井仔脚瓦盘盐田与洲南盐场恢复生产,探讨自然风土缓慢孕育的特殊盐,如:高浓度卤水表层自然结晶形成的「盐花」、冬春季节缓慢结晶於盐层上采手工刮取的「二层盐」,甚至取富含杜莎藻的春夏季海水晒成的「藻盐花」与不同季节表现的「旬盐花」,带入藻类独有的胺基酸与醣类风味,一场又一场风味论坛在盐田里、厨房内、餐桌上展开。过去人们因为有盐而尝出了甜,今日人们却在盐里尝出了甜,风味的流转如海潮来了又去,但不变的是人们对饮食的无尽追求,使一把纯粹的白,练出了千变万化的精采。
吃什麽?不只一味的咸
除了食盐之外,在制盐不同阶段产生的粗盐以及卤水,使盐料理的流派开枝散叶,增加了盐焗、盐麴、盐卤等不同应用方式,那多元精采的风味打破了盐即是咸的刻板印象。
盐焗蛋王士豪
恢复传统日晒盐的井仔脚瓦盘盐田,同时也大力发展观光,在盐田周边有不少在地商家贩售盐味料理,最常见用炒热粗盐焖盖生蛋而成的盐焗蛋与盐焗皮蛋,粗盐兼具调味料与热载体的功能,可使食材均匀受热,用淡淡咸味表现原汁原味。此外,在钓虾场或是热炒店也可见盐焗鱼料理。
盐卤豆花&豆腐王士豪
盐卤是日晒海盐的副产品,为结晶盐剩下的纯净海水,其具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,同时也是制作豆花与豆腐的天然凝固剂。伙湠厨房主厨李博霖说,使用盐卤成形的豆腐或豆花,必须蛋白质含量较高,凝结起来的豆香浓厚,并且带有淡淡的海水咸味,尤其是浇入甜汤一起食用的豆花,更能感受甜咸交织的风味。
咸膎王士豪
咸膎(kiâm-kê/kuê)是台湾古早腌渍食材,为滨海聚落常见的保存食材手法,作法是把生鲜或是汆烫过的海鲜,如:毛蜞仔(môo-khî-á,台湾厚蟹)、赤嘴仔(环文蛤)、小虾、蜊仔、珠螺等,加入大量的盐与蒜头辣椒等调味料,塞入罐中密封腌渍。咸蚬可以开封即食,是很好的下饭与下酒菜,而善用在地食材发想创意料理的伙湠厨房,则是用咸来凉拌沙拉,使传统食材吃出了新味。
西瓜绵汤王士豪
台江内海的河川沙洲地是西瓜大产区,当农业碰上盐业衍生出「西瓜绵」的特色食材,成了当地最具代表性的风味符号。西瓜绵本身滋味酸咸,可以用米酒与蒜头单独炒成下饭菜「蒜炒西瓜绵」,也有把西瓜绵切片与油脂丰富的三层肉下锅炒,做成「西瓜绵炒肉丝」或「西瓜绵卤肉」,而最经典的当然是「西瓜绵鱼汤」。
【美食店家推荐】
预约台江新风味/伙湠厨房
必点美食:西瓜绵汤、咸、盐卤豆腐&豆花
地址:台南市七股区26号 0958-381-127
渍出高档办桌菜/阿霞饭店
必点美食:炭炉烤野生乌鱼子
地址:台南市中西区忠义路二段84巷7号 (06) 223-1418
北门古早味料理/盐乡餐厅
必点美食:乾煎无刺虱目鱼、西瓜绵鲜鱼汤
地址:台南市北门区57号 (06) 786-2643
本文出自《悠活台南》市刊no.48「台南餐桌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