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一辈不懂你、下一代又太幼稚?不同世代的职场社畜,工作心态有多不同?

Fashion, I Share. 时尚,我说。分享原生的时尚观点、个人化的时尚体验。在Wazaiii,专家与素人无别,只有精采好篇。

老一辈不懂你、下一代又太幼稚?不同世代的职场社畜,工作心态有多不同?

如果并不是创业或是自营的话,大多数人都是上班族,先姑且不论哪种行业,以及工作的经历有多久。很多人都会经历一段时期,会觉得长官不太懂自己的创意,然後是菜鸟们总是自以为是。先别急着否认,因为或多或少都会有,只是有没有讲出口而已,而且,这类状况存在非常久了呢。若以世代(Generation)来区分,从所谓的 X 世代(MTV 世代)、Y 世代(千禧世代)、Z 世代之间,其实差异没有你想像得大喔。但是要先说,这篇虽然算陈述事实,但会有些「靠北」的成分,并没有想讥讽任何人的意涵,请就当作是点出时代感的抒发文,谢谢大家。

↑《安眠书店》剧照

虽然是废话,但就是网路。只是你怎麽看待「用网路」这件事的差异。

小资必备 智能疗育好物!後「E」情时代,生活品质大提升!宅在家也要充满仪式感!

小资必备 智能疗育好物!後「E」情时代,生活品质大提升!宅在家也要充满仪式感! 不知道什麽时候开始,我们这辈口里打着「佛系生活」的小资族,嚷着生活不如意,对疫情下的困境感到生不逢时,但当 iPhone…等潮流智能新商品推出时,各个又突然口袋很深,摩拳擦掌等着抢下最新商品。V 编突然对这个现象感到很有趣,细思之下,

我是「社才」不是「社畜」!社畜想成功创业,第一步原来超简单!

我是「社才」不是「社畜」!社畜想成功创业,第一步原来超简单! 最近台湾职场间很流行「社畜」这个名词,这个单字最早来自日文「社畜」(しゃちく/ShaChiku),是日本上班族自嘲的用语,意指自己彷佛公司养的家畜一般,为了工作必须放弃个人的尊严、私人时间、休息甚至睡眠,一切以公司为重。会这样说,事实上跟日本的历史文化

再说白一点,就是对网路的依赖程度。这样听起来好像有点贬低,但其实并不是,毕竟现代生活中已经无法刻意避开「随时使用网路」这件事。换句话说,就是因为网路而带来的便利性,以及对生活习惯、价值观等等的变化。就是因为不同的冲击,让产业也发生了变化,这些所谓世代间的代沟,就会更容易被凸显出来。以台湾来说,许多产业的断层发生在 Y 世代,我们就单以各位正在阅读的「媒体业」举例,X 世代经历到第一次数位转型,也就是初步从传统转数位的阶段。到了千禧年後Y世代开始入行,难免会觉得主管不懂得变通,跟不上新一代的脚步。相信我,其实当年第一次数位转型时,X 世代也遇到同样的问题。开个玩笑说,这是周杰伦出道、热狗才开始有名气的时候,但是在刚开始被说唱歌口齿不清,还有饶舌像数来宝。这算是 X 世代与上一个世代在喜好跟认知上的差异。

↑《Gossip Girl》剧照

要知道,在 X 世代就学时,学校是没有「视觉传达系」或「数位行销系」之类的选择;到了 Y 世代时选择变多了,但总有种难以学以致用的疑问,没办法,市场环境只有需求但没有解答。而在Z世代的时候,学什麽不如喜欢什麽来的重要,反正所学不见得是所长,以後也不见得用得上,不如趁还有机会时多去接触有意思的事情。从不允许犯错,到有条件犯错,以及不怕犯错,各有各的优点跟盲点,有趣的是,大家都在同一艘船上时,这三种人在同时面对问题时,所想的跟采取的作法,就会有些不同。面临波淘汹涌及瞬息万变,要说按照谁的才对吗?其实并没有个绝对。

↑《Gossip Girl》剧照

所以谁才草莓?讲草莓的人是芭乐,还有榴莲跟水蜜桃。说白了,某某世代是种沟通跟传播上的形容,大多数人不会特别喜欢去强调自己属於某个世代,台湾也特别用水果去描述这些特定世代,虽然带了些许贬低的意思,却也还算是传神。说穿了是个相对而来的形容,但并不是绝对。就像很多Y世代的人,很不喜欢被称呼「文青」,但实际上他们所成长的背景,就是文青这个词最被滥用的年代,而且事实上,他们所接受到很多讯息,也都是来自「还没被称为文青的文青时代」的原因。

↑《浪我在你身边》剧照

开始工作几年後,许多 Y 世代忍不下去,就离开产业去创业了(当年很流行开咖啡厅跟当造型师),另外一部分短暂待过媒体业的,因为电脑的普及化,就开始自己写东西做单元,成了所谓的部落客,也就是第一批的网红,应该当年很多人都曾追过他们吧。当时因为电脑跟数位化,年轻一辈会比较「不珍惜」资源,後来演变成「上网抄东西」,以及所谓的「非法下载」,比方说要载点的、要同时上线的那些,大都是出现在这个时候。题外说个问题,大家都知道动画导演今敏很厉害,但是台湾人有到电影院看过他的作品的,肯定不到他粉丝数的一成吧。差不多在2010年前後,如果朋友之间聊到什麽新的电影、日剧、动画,多半会说「我上网找」,然後对方可能会说「我传给你」。

↑《失踪网红》剧照

这边并不是说 X 世代的人不会这麽做,其实他们才开心咧,因为以前都没有,现在只要有网路通通都可以拥有了。回到工作上,就会产生一种「不喜欢就删掉啊」「不然再上网找」的心态。但是优势是,透过网路的便利,可以获得更多元丰富的资讯及内容。当时流行脚步从欧美转向日本,超级大量的日本,然後有了香港,以及本土在地的崛起,很後面才有韩国的加入。

领完年终开工就要离职跳槽?「职场半桶水」只有被泼出去的份,惦好自己斤两才能华丽转身|恶魔老板养成记|

领完年终开工就要离职跳槽?「职场半桶水」只有被泼出去的份,惦好自己斤两才能华丽转身|恶魔老板养成记| 社畜如你,总觉得老板爱找碴又难搞,活像个恶魔,但你可曾真的知道他/她在想什麽吗?现在仲谊公关/Wazaiii/哇哉上课的恶魔老板——岳启儒亲自告诉你,她在职场是如何一步步修炼成恶魔的,啊!不过玻璃心读者小心慎入喔

在人生不同阶段的追求,别忘了为自己而活|疯癫有余 真心无罪|

在人生不同阶段的追求,别忘了为自己而活|疯癫有余 真心无罪| 网络复杂的公关世界 唯有真性情才能走跳 人脉关系的建构交叠 唯有耐力惊人才完胜 今年要40岁的我,觉得人生真的要步入下一个阶段了。每一个阶段想要的、追求的事情和梦想都不同,不只我,身边的朋友,似乎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和挑战。 第一

这个时候发生一个很糟糕的现象,就是因为部落格蔚为风潮,每个人都可以当编辑,後来让许多店家很反感而拒绝媒体的正式采访;新闻媒体也流失许多人才,开始出现很多离奇的新闻乱象。所以媒体的公正、权威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是流量、具趣味性的内容,全世界有哪个国家有台湾这麽像综艺节目的新闻?另一个提供给大家参考的例子是黎智英,当初壹周刊刚成立时被舆论骂翻,到後来连爸妈都买来看八卦。平心而论,壹集团有很多优秀人才,更制作了非常多很棒的内容,但是台湾民众嗜血的胃口已经开了,到後来变得没八卦就是没人买单。

↑《无照律师》剧照

对了,因为台湾各种环境的影响,相较之下,X 世代的竞争太过激烈到有点病态,Z 世代的竞争来自同侪,Y 世代反而是最自由奔放的。30年前出国念书是「深造」,到了 Y 世代出国的目的转变为「体验」。当然也因为社会压力没有以前大,大多数年轻人更愿意将薪水用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。光从想去的国家跟城市,就可以看出端倪了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样,社会上出现以抗压性不足来称呼 Y 世代做草莓族的现象(Z世代是水蜜桃族)。这样说其实不太对,因为压力来自不同的地方。某种程度来说,对职场上的 X 世代而言,压力是种成长的过程,但是对 Y 世代来说,那是种没必要的情绪跟经历(加上可能遇到不合的主管),然而对 Z 世代来说,这并不构成问题。因为,已经到了他们在选职场的时代了。

↑《浪我在你身边》剧照

很现实的现象,是 Y 世代还对某些既存行业抱着自我的理想,而 Z 世代是想真的做自己。比方说 YouTube 已经成立这麽多年了,国外也早就有很多网红变艺人的例子,但在台湾还是这五年才开始有人愿意投资下去,也让年轻人发现,其实可以透过自己的努力跟能力,就可以像某些网路名人般的成功。

发生在 Y 世代跟 Z 世代的小代沟,也是智慧手机崛起的年代。用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,就是旅游书。以往日本旅游书都卖得很好,台南美食、特色民宿都很受欢迎,也让许多部落客红了起来,结果一但内容累积够了,使用者现在与其看 Instagram 或 Google Maps 也不太看旅游书了(然後就陷入无止尽的广告陷阱里了)。网路对 Z 世代来说已经是原生环境,甚至智慧手机也是标配(至少他们成年时),因此对他们而言,会觉得自己很清楚知道要什麽,透过网路的协助去找到喜欢的选择。但因为经历过那个「网路资讯爆炸」的 Y 世代,他们看不起那些「农场」文,以及从部落格年代留下来的遗毒。Y 世代取代了 X 世代,在网路世界当起了传统守护者的角色。

↑《浪我在你身边》剧照

对 X 世代的人来说,他们的时间拿去填补生活的其他需求,不再有如此多的机会去像从前般的扞卫内容的重要性。Y 世代的媒体人们,累积了些经验以及面对再一次的数位冲击时,他们开始想要以内容为王道,但很现实问题是有些传承因为断层还没有衔接得很好,而糟糕的是读者(或消费者)早已没有忠诚度可言(他们就已经是否定媒体的世代了),此时这时候还有另外几个外来的冲击,像是抖音、YouTube 的转变,他们所认知的社群已经不是那种社群,难免会有些青黄不接、自相矛盾的现象,但好处是态度跟认知调整後,就可以用蛮短的时间衔接上。不过,网路消息泛滥的结果,就是经常出现不正确内容,甚至难以被发现到。好比到现在还有人转传「井上雄彦早就暗示樱木的未来」的错误消息,当中说在《REAL》里面某一格报纸上的广告写着「明日的花道」,就被脑补成樱木花道成了明星球员。很想告诉当初捕风捉影的那位,这个花道是指登场时的那个通道,而不是樱木花道啊。

↑《浪我在你身边》剧照

所以说对 Z 世代来说,他们获得讯息的来源从 Y 世代的电脑萤幕,转换成手机及平板萤幕。在职场上最常发生的状况,就是他们不擅长讲电话。有事情要联络,多半会先用各种通讯软体,如果好奇对方是什麽样的人,就先看通讯软体,然後看社群甚至是 LINKEDIN 等个数位平台上的资讯。开个玩笑说,X 世代有色情电话,Y 世代有色情网站,到了 Z 世代就是色情 app 软体。

↑《密弑直播》剧照

几年前一直被台湾媒体相关人憧憬的日本,才正式面临到媒体数位转型的命运。很多知名的杂志及刊物,接连转为线上或是停刊,让大家感到不舍跟惋惜,在社群上哭喊着「这是个时代的结束」。这句话有个小问题,大家有发现吗?就是在社群上。再者,其实不能说是时代的结束,单纯就是转型,纸本不会被淘汰,只是需要在现代换个形式存在。比方说前《Popeye》的总编辑,也就是现在 UNIQLO《LifeWear》的木下孝浩,大家不会觉得现在的位子(置)更适合他吗?编辑并不是只有在纸本才能做的事,很多事情都需要编辑能力,到了更新的数位时代,编辑能力就更被需要了。重点是,你能否因应变化,而跟得上转变的脚步。

↑UNIQLO《LifeWear》的木下孝浩

现在已经不是求快的资讯时代,却也别忘了数位平台跟纸本的本质,就像前面提到的旅游书。虽然以功能性及便利性,手机绝对是方便的首选。但是透过编辑好的旅游书,却可以让你在很短的时间内,有效且有意思的去认识一个陌生却让你感兴趣的地方,这才是现在旅游书存在的目的,而不是塞给你大量用不到的资讯(跟广告)。很久以前是因为没得挑,後来是多了优劣参差的选择,现在是摆在那边自己选。

↑《Black Dog》剧照

在数位原生世代的人身上,不需要太强求看到很 OG 的态度,反而是他们在如此庞大资讯量的世代,能够选到自己感兴趣的题材,并且组合成自己的资料库逻辑,这时候前辈们只要给予些提点,偶而显露一下作为 OG 的经验,这样就够了,不用硬要别人走自己走过的路。并非每个人都喜欢历史课,但如果用看电影或动漫的方式,让他们自己对某段历史感到兴趣,足够了。

如果说要给目前在职场上,会面对到不同世代的建议,我会说,先用耳朵听、眼睛看,然後用他们能接受,而且轻松的方式互动。前辈不要老想着教後进,新进也别太自以为是。不然,你就去创业试试看吧。

 

 

◎Photo Via:tvN,Deen Of Greek,Teen Vogue,Vulture

0 0 投票数
Article Rating
订阅评论
提醒
guest
0 Comments
内联反馈
查看所有评论
0
希望看到您的想法,请您发表评论x